南音推廣互動工作坊 – 2025.07.05
“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將于7月5日假南灣大馬路749號官樂怡基金會,爲傳承南音舉辦南音工作坊。是次工作坊,涉及南音的歷史、調式、曲詞等多個方面,旨在為大眾科普南音的前世今生。
區均祥先生,1944 年誕生於澳門。自幼先天性視覺障礙,但基於對音樂的熱愛,七八歲起便跟隨劉就等傑出瞽師學習,習得粵劇鑼鼓技藝。其後,他在香港戲班歌壇工作多年,與多個著名粵劇團體合作,並參與了眾多音樂社、曲藝活動演出。七十年代末,他開始擔任道教法事樂師,為宗教儀式伴奏。至今,區均祥將半世紀戲班曲壇閱歷融入南音演唱,錄製了《客途秋恨》《長生殿》等多張經典唱片,且改編創作《孤舟晚詠》等曲目。
南音說唱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是一種由盲人(瞽師 / 師娘)演唱的藝術形式。其內容涵蓋忠孝節義,更突出朦朧的自由愛情主題,保留著強烈的地域音樂色彩。在澳門,聽盲人唱南音曾是市民重要的娛樂方式,茶樓酒肆、街頭巷尾皆有其聲,直至上世紀中期,社會巨變使其漸趨沉寂。2011 年,南音說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區均祥於 1990 年創立 “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區均祥老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說唱」指定傳承人,現在開班傳授南音曲藝。
此外,曲艺社每年固定舉辦《南音慶元宵》《文遺南音賀中秋》《文遺南音會知音》三場表演,並積極走入港澳高校舉辦講座,參與澳門國際音樂節等國際舞臺,甚至將土生葡人小說改編為南音,促進跨文化交流。期待更多人關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南音說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區均祥先生,1944 年誕生於澳門。自幼先天性視覺障礙,但基於對音樂的熱愛,七八歲起便跟隨劉就等傑出瞽師學習,習得粵劇鑼鼓技藝。其後,他在香港戲班歌壇工作多年,與多個著名粵劇團體合作,並參與了眾多音樂社、曲藝活動演出。七十年代末,他開始擔任道教法事樂師,為宗教儀式伴奏。至今,區均祥將半世紀戲班曲壇閱歷融入南音演唱,錄製了《客途秋恨》《長生殿》等多張經典唱片,且改編創作《孤舟晚詠》等曲目。
南音說唱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是一種由盲人(瞽師 / 師娘)演唱的藝術形式。其內容涵蓋忠孝節義,更突出朦朧的自由愛情主題,保留著強烈的地域音樂色彩。在澳門,聽盲人唱南音曾是市民重要的娛樂方式,茶樓酒肆、街頭巷尾皆有其聲,直至上世紀中期,社會巨變使其漸趨沉寂。2011 年,南音說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區均祥於 1990 年創立 “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區均祥老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說唱」指定傳承人,現在開班傳授南音曲藝。
此外,曲艺社每年固定舉辦《南音慶元宵》《文遺南音賀中秋》《文遺南音會知音》三場表演,並積極走入港澳高校舉辦講座,參與澳門國際音樂節等國際舞臺,甚至將土生葡人小說改編為南音,促進跨文化交流。期待更多人關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南音說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區均祥粤劇曲藝社
入場免費。
萬勿錯過!
萬勿錯過!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