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澳門思索路
官樂怡基金會成立十載以來,秉持著謹慎發展戰略,每兩日半便舉辦一場活動,旨在將自身深深植入本澳的藝術與公民社會版圖。在這項使命中,文化引領力與一個更為根本的目標并行不悖:研究、反思並推廣澳門本地法律。《澳門雜誌》本期走進了這座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的殿堂。
文:Marco Carvalho
走進律師官樂怡的辦公室,自然而然映入眼簾的是簡約而不失大氣的水族箱。東方神像、米紙畫作、精緻傢俱,為這間簡樸的辦公室增添了一抹異域風情。而真正引人注目的當屬那些身形碩大而雍容自若的錦鯉。它們在巨大的水族箱中無休止地穿梭,列隊而行,節奏劃一,那悠然的姿態似催眠般令觀者沉靜、放鬆,不由得陷入自我反思之中。
2011年夏,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餘年後的一次回顧性反思中,催生了官樂怡基金會這一本澳最具影響力的民間組織之一的雛形。“落實開展基金會項目的前一年,我曾反思過,當時的我更傾向於設立一個研究、思考並推廣澳門法律的研究中心。這個想法後來稍有轉變,我沒有選擇研究中心,而是確信創建一家基金會作為研究中心的支撐會更好。”官樂怡在接受《澳門雜誌》專訪時解釋道。
官樂怡基金會於2012年4月成立
巧妙構思,完美踐行。官樂怡(Rui José da Cunha)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便紮根澳門,是澳門最大律師事務所之一的創始合夥人,他或許無心效仿詩人,但他將夢想化為現實的強烈意圖,卻幾乎與佩索阿的執著如出一轍。2012年4月28日,距他向錦鯉們吐露回饋澳門厚待之恩的願望還不到一年,這位資深律師便打開了官樂怡基金會的大門。
“我構想的基金會本質上是想為推動澳門法律的研究與思考多出一份力,”官律師坦言並繼而補充道,“但後來我決定同时創立另一個分支機構,其使命是嘗試助力澳門的文化發展。通過我們計畫考慮的多個方面以實現目標:涵蓋音樂、藝術及其他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出版書籍、組織各類主題的研討會和講座等。但核心目標是成為吸引文化活動落地澳門的一個磁極。”
一體兩面
官樂怡基金會兼具統一性與多元性,換言之,它既自成一體,又包羅萬象。在過去十年間,憑藉法律、文化與教育這三位一體的目標,基金會在澳門社會與公民生活中脫穎而出,占據獨特地位。

“要在澳門社會做些有影響力的事,就必須在短時間內開展大量工作。”
—— 官樂怡
促進對本地法律的思考、研究與傳播,雖是創立基金會的初衷,但絕非其唯一關注點。在基金會旗下“澳門法律反思研究及傳播中心 (CREDDM)”的推動下,這一宗旨始終是基金會存在的核心使命,且這一需求也始終迫切。官樂怡强調,“十年前我便察覺到了(深化澳門法律研究的需求),這種需求至今依然存在,且未來也將持續存在。原因何在?因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領域,需要持續地采取行動、積極介入並時刻跟進,甚至要緊跟社會自身的變遷步伐,而法律也必須與這一切保持同步。”
“如今的社會與十年前相比已截然不同,更與二十年前處於轉型期的社會大相徑庭。我們正身處一個全新的社會,人們的需求和生活標準都已不同,這些轉變都需要在法律中得到體現,而法律最終會規範公民的生活。因此,我認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必要在這方面開展更多工作。”基金會創立人補充道。
1385
官樂怡基金會成立十年來所辦活動數目
緊跟變化莫測的知識體系的脚步是一項艱巨且複雜的任務,這促使官樂怡從葡萄牙法學界招攬人才。郭麗茹女士(Filipa Guadalupe)擁有科英布拉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學位,在基金會成立前一個月便抵達澳門,負責協調CREDDM的工作。在過去的十年中,她監督了數十種出版物的發行,組織了眾多會議、圓桌論壇及辯論活動,並見證了該中心獲得澳門當局的正式認可。
“十年間我們開設了大量的課程,其中主要是法律課程,既面向法律專業學生與應屆畢業生,也面向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這些課程一直廣汎歡迎,”郭女士指出同時補充道,“該領域始終獲得市民的積極反饋,以至於自2019年起,我們便已成為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認證的法律領域培訓機構之一。我不確定是否還有其他私營法律培訓機構,但至少我們是其中之一,這一點令人欣慰。”
然而,保障與推廣澳門法律雖是官樂怡基金會身份認同的核心,但這只是其工作範疇中的一個維度,甚至并非最廣爲人知的部分。
全民殿堂
從2012年4月28日基金會成立至今年5月15日的3669天裏,官樂怡基金會總共舉辦了1385場形式、風格和要求各異的活動。經計算,位於南灣大馬路的基金會場地平均2.65日便迎來一場音樂會、講座、辯論會或展覽開幕。官樂怡認爲,這種活力得益於一項精心策劃,正是它幫助基金會成為了澳門文化圖景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這位律師闡述道,“我們從一開始就認定,要在澳門社會做些引人注目且具有影響力的事情,就必須在短時間內開展大量工作。我們需要爭分奪秒,如果活動間隔太久,就會發現問題。因爲澳門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人們關注一個活動後,八天就可能抛之腦後了。”
音樂會與藝術展覽是基金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數字之所以更令人讚歎,是因為它們出自一個規模雖小卻高效運轉的團隊之手。過去十年間,基金會絕大多數活動的後勤工作都離不開Carlos Canhita和其他幾位同事的努力。“運營部門只有四個人。團隊包括設計師、記者、多媒體專員各一位,還有一位同事身兼基金會網站管理和出版事務。除此之外,我們還出版書籍和其他刊物,這些工作也落到這個部門肩上。對這麼小的團隊來說,工作量相當繁重。”Carlos Canhita強調道。
但對於這位官樂怡基金會運營及全球傳播協調員而言,“目標達成了”。“澳門曾經缺乏這樣的平臺,而官樂怡基金會填補了這片空白。這對年輕藝術家和眾多人士產生了巨大推動力,他們開始創造新內容,萌生新想法,幫助這座城市不斷發展。”
發表迴響
抱歉,你必須要登入才能發表迴響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