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發佈會/演講會

琴約在黃昏 – 2025.08.08

鋼琴演奏 . 精創音樂文化協會 由官樂怡基金會和精創音樂文化協會協辦之的周五青年才藝鋼琴演奏 今年每月兩次再次啟動。 官樂怡基金會畫廊在二零二四年重新啟動這項音樂活動,讓各個年齡層的小朋友均有機會顯現才能並從公開表演獲取經驗。 是次活動由黎翰澄先生及著名主持人李周麗華女士共同主持。...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向前有路 光明在望 – 2025.08.05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八月五日星期二下午六時半與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聯合舉辦《向前有路 光明在望》星雲大師一筆字暨藝文班師生成果展。 展覽展出約五十多件書法和繪畫作品,旨在傳承佛光山佛教中心創始人星雲大師的精神。星雲大師晚年視力日漸惡化。大師運用「心眼」和「法眼」的智慧,創作出他獨特的「一筆」書法,希望透過他的作品傳達慈悲、智慧、平和與光明。 「佛法」是一個多方面的概念,主要指宇宙秩序、正義、責任以及通往有意義存在的道路。在佛教中,它涵蓋了個人的道德義務、倫理行為以及宇宙的自然法則。該計畫包括嚴學倫教授的文藝學生作品。 嚴鶴麟老師是一位來自澳門的青年書畫家,他受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邀請,為書畫愛好者教授書畫技藝,用毛筆和水墨傳遞祝福,為他人帶來喜悅。 澳門禪淨中心的成立可追溯至1989年初,當時星雲大師在香港的公共場所弘法,吸引了來自香港週邊地區的信眾以及澳門自發性團體前來聆聽。星雲大師隨後受邀派遣弟子到澳弘法。他本人在1991年至2014年間多次來澳,開示感人肺腑,.每次都座無虛席。 1996年,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正式註冊為非營利慈善機構,以「弘揚人間佛教,興建淨土」為宗旨,在澳門弘揚佛法。它是佛光山的分寺,也是澳門最大的佛教中心之一。 展品將展至二零二五年八月九日。 入場免費。 萬物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
Continue Reading »
活動/發佈會/演講會

琴約在黃昏 – 2025.07.25

琴約在黃昏 鋼琴演奏 . 精創音樂文化協會 . 由官樂怡基金會和精創音樂文化協會協辦之的周五青年才藝鋼琴演奏 今年每月兩次再次啟動。 官樂怡基金會畫廊在二零二四年重新啟動這項音樂活動,讓各個年齡層的小朋友均有機會顯現才能並從公開表演獲取經驗。 是次活動由黎翰澄先生及著名主持人李周麗華女士共同主持。...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蛇年鱷魚之國之旅 – 2025.07.22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七月廿二日(週二)下午六時卅分舉行主題為《蛇年鱷魚之國之旅》之開幕儀式。展覽由Cristiana Figueiredo (攝影)Bibi Ain (文字)共同呈現。這次展覽是今年早些時候一段探索之旅的成果,對Cristiana Figueiredo而言,是一段重逢之旅的結晶。 展覽以「人物·地點·事物」為副標題,共展出廿五幅攝影作品,以視覺化的方式展現了文字所描述的旅途中點滴細節所蘊含的情感。根據兩位作者所說:「二零二五年初,我們踏上了前往東帝汶的旅程。對我們其中一位來說,這是尋根之旅,是與親人擁抱,是甜蜜而脆弱的回憶重現。」對另一半來說,這就像走進一本歷史書,感受著未知的熱情。 「這次旅行讓我得以近距離地一窺東帝汶,並深受啟發。看似迥然不同的視角交匯在一起,為這個美麗小國的人文風貌帶來了全新的視角,」這對旅行二人組在宣言中寫道。Cristiana Figueiredo補充道:「在鏡頭背後,我見證了羞澀的舉止如何蛻變為熱情奔放的熱帶笑容,展現出親密而短暫的瞬間。我所遇到的風景,無論是在顛簸的道路上,透過車窗捕捉,還是在寧靜的時刻,雙腳埋在溫暖的沙灘上,聆聽著海浪拍打的聲音,都彷彿觸手可及。 根據Cristiana Figueiredo的自傳所述,她的人生如同一幅橫跨三大洲的織錦。她出生於安哥拉,在葡萄牙度過了成長的歲月。放學後安靜的午後,翻閱父母的藝術百科全書激發了她對藝術的熱情。這份早期的迷戀激勵她修讀了幾門藝術史、素描和油畫的短期課程,並投身於攝影事業,為她的創作之旅奠定了基礎。在波爾圖大學獲得社會學本科學位後,她來到了澳門。在過去的廿三年裡,她是一位在澳門從事餐飲業的企業家,專注於平面設計、品牌建立和室內設計。近年來,Cristiana Figueiredo成為了一名全職視覺創作者,探索各種媒介,不斷捕捉周圍的世界,並透過鏡頭、畫筆和電腦重新構想。 Bibi Ain 的人生則交織在三個國家之間:東帝汶、澳洲和中國。他出生於東帝汶,在澳洲度過了成長的歲月。他曾就讀於藝術、藝術史、影視、英語和義大利語文學、建築、工商管理,以及旅遊管理。過去三十年,他一直擔任外交官,服務祖國。他的藝名「比比·艾因」(Bibi Ain)源自於德頓語中的「bibi」(山羊)和「ain」(腳)。 「就像一隻熱情奔放的小山羊,四處跳躍,尋找新的冒險,我的家人給我起了這個綽號,以體現我的旅行癖,」他解釋道。 展品將展至二零二五年八月二日。 入場免費。...
Continue Reading »
活動/發佈會/演講會

琴約在黃昏 – 2025.07.11

琴約在黃昏 鋼琴演奏 . 精創音樂文化協會 . 由官樂怡基金會和精創音樂文化協會協辦之的周五青年才藝鋼琴演奏 今年每月兩次再次啟動。 官樂怡基金會畫廊在二零二四年重新啟動這項音樂活動,讓各個年齡層的小朋友均有機會顯現才能並從公開表演獲取經驗。 是次活動由黎翰澄先生及著名主持人李周麗華女士共同主持。...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孜孜而行 – 2025.07.08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七月八日(星期二)下午六時卅分為伍淑珍繪畫作品展揭幕,展覽主題為《孜孜而行》。 伍淑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藝術家,二零一七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繪畫系,二零一三年獲得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展覽由皇家藝術委員會、澳門青年美術協會和澳門美術協會共同舉辦,展出20幅油畫、壓克力畫、數位繪畫和拼貼畫作品,由伍淑珍的多年好友梁倩婷精心挑選。伍淑珍的畫作展現了她作為藝術家、教師和母親的多重身分。透過她的筆觸,「我們不僅能深入了解她的人生故事,還能更深刻地理解現代女性的力量和韌性,」策展人兼教師說。 根據藝術家本人所說,“我是一位母親、一位女兒、一位教師,最重要的是,一位家庭主婦。我屬於工人階級,但我也是一位畫家。像社會上的許多人一樣,我身兼數職,努力承擔各自帶來的責任。這種負擔有時令人難以承受,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事情不能更簡單一些?” 正因如此,“對我來說,是一個避難所”。 她說,這種自我再生的過程是「恢復理智的一種方式」。 「我把藝術當作一種消化的方式,用繪畫來尋找平靜。」伍淑珍補充道:「《愛的旅程》系列記錄了我的母性,這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我們需要休息》則反映了我對澳門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局限性的理解。」她總結道:「我相信我的畫作比我的全球化文字更能致力於教育世界。 二零一六年至二零二一年,她旅居美國,並與當地藝術協會合作舉辦聯展。 二零二一年回澳後創辦了NUMBER FIVE STUDIO工作室,專注於油畫、壓克力畫和水彩畫創作。他的作品曾入選多個展覽和比賽,包括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廣東綜合材料繪畫調查展、Hiii國際插畫比賽等。 展覽將至二零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入場免費。 萬物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Continue Reading »
活動/發佈會/演講會

南音推廣互動工作坊 – 2025.07.05

《2025 南音推廣互動工作坊》 “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將于7月5日假南灣大馬路749號官樂怡基金會,爲傳承南音舉辦南音工作坊。是次工作坊,涉及南音的歷史、調式、曲詞等多個方面,旨在為大眾科普南音的前世今生。區均祥先生,1944 年誕生於澳門。自幼先天性視覺障礙,但基於對音樂的熱愛,七八歲起便跟隨劉就等傑出瞽師學習,習得粵劇鑼鼓技藝。其後,他在香港戲班歌壇工作多年,與多個著名粵劇團體合作,並參與了眾多音樂社、曲藝活動演出。七十年代末,他開始擔任道教法事樂師,為宗教儀式伴奏。至今,區均祥將半世紀戲班曲壇閱歷融入南音演唱,錄製了《客途秋恨》《長生殿》等多張經典唱片,且改編創作《孤舟晚詠》等曲目。南音說唱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是一種由盲人(瞽師 / 師娘)演唱的藝術形式。其內容涵蓋忠孝節義,更突出朦朧的自由愛情主題,保留著強烈的地域音樂色彩。在澳門,聽盲人唱南音曾是市民重要的娛樂方式,茶樓酒肆、街頭巷尾皆有其聲,直至上世紀中期,社會巨變使其漸趨沉寂。2011 年,南音說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區均祥於 1990 年創立 “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區均祥老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說唱」指定傳承人,現在開班傳授南音曲藝。此外,曲艺社每年固定舉辦《南音慶元宵》《文遺南音賀中秋》《文遺南音會知音》三場表演,並積極走入港澳高校舉辦講座,參與澳門國際音樂節等國際舞臺,甚至將土生葡人小說改編為南音,促進跨文化交流。期待更多人關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南音說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區均祥粤劇曲藝社 入場免費。萬勿錯過!...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