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粵港澳漫畫家聯展2025 + 香港重機 – 2025.08.12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八月十二日(星期二)下午六時卅分舉辦《粵港澳漫畫家聯展2025 + 香港重機》插畫展,這是兩個為期兩週的展覽,與澳門動漫文化交流促進會聯合舉辦,展期為八月十二日至十六日和八月十九日至廿三日,地點位於官樂怡基金會畫廊。 第一個展覽將於明天開放參觀,沒有正式的慶祝活動,開幕儀式將定於第二週的八月十九日(星期二)下午四時舉行。香港著名藝術家葉偉青(Felix Ip)將出席活動。在澳門動漫文化交流促進會主席陳兆銘的策劃下,這兩個展覽將展示共超過六十件藝術作品:第一週約卅件,由五位澳門漫畫藝術家創作,第二週則是香港藝術界代表性人物葉偉青的另外卅幅漫畫作品。 在二零一九年,插畫書《香港重機1》– 呈現了一系列帶有懷舊童年記憶的「粗獷」機器人 – 獲得了亞太地區動畫與漫畫類別的最佳藝術書獎。《香港重機》系列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並且得到了公眾和多家企業的廣泛支持。 二零二三年更把重機拓展海外如:獅城重機,大馬重機,台灣重機和泰國重機。最近《香港重機》盲盒系列之⼀遊客版更贏得《香港智能設計大奬》收藏玩具類別金奬。 「澳門動漫文化交流促進會」成立於二零一四年,目的旨在推動本澳動漫文化產業之發展,致力推動本澳漫畫家、動漫團體之技術交流與合作,發掘及培育本地漫畫製作專材。同時亦協助本地漫畫人製作優質漫畫作品。亦計劃舉辦大型動漫文化交流、出版、講座等活動,面向國際,加強本澳動漫製作人與外地漫畫人之間的聯繫。 作品將展至二零二五年八月廿三日。 入場免費。 萬勿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向前有路 光明在望 – 2025.08.05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八月五日星期二下午六時半與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聯合舉辦《向前有路 光明在望》星雲大師一筆字暨藝文班師生成果展。 展覽展出約五十多件書法和繪畫作品,旨在傳承佛光山佛教中心創始人星雲大師的精神。星雲大師晚年視力日漸惡化。大師運用「心眼」和「法眼」的智慧,創作出他獨特的「一筆」書法,希望透過他的作品傳達慈悲、智慧、平和與光明。 「佛法」是一個多方面的概念,主要指宇宙秩序、正義、責任以及通往有意義存在的道路。在佛教中,它涵蓋了個人的道德義務、倫理行為以及宇宙的自然法則。該計畫包括嚴學倫教授的文藝學生作品。 嚴鶴麟老師是一位來自澳門的青年書畫家,他受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邀請,為書畫愛好者教授書畫技藝,用毛筆和水墨傳遞祝福,為他人帶來喜悅。 澳門禪淨中心的成立可追溯至1989年初,當時星雲大師在香港的公共場所弘法,吸引了來自香港週邊地區的信眾以及澳門自發性團體前來聆聽。星雲大師隨後受邀派遣弟子到澳弘法。他本人在1991年至2014年間多次來澳,開示感人肺腑,.每次都座無虛席。 1996年,佛光山澳門禪淨中心正式註冊為非營利慈善機構,以「弘揚人間佛教,興建淨土」為宗旨,在澳門弘揚佛法。它是佛光山的分寺,也是澳門最大的佛教中心之一。 展品將展至二零二五年八月九日。 入場免費。 萬物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蛇年鱷魚之國之旅 – 2025.07.22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七月廿二日(週二)下午六時卅分舉行主題為《蛇年鱷魚之國之旅》之開幕儀式。展覽由Cristiana Figueiredo (攝影)Bibi Ain (文字)共同呈現。這次展覽是今年早些時候一段探索之旅的成果,對Cristiana Figueiredo而言,是一段重逢之旅的結晶。 展覽以「人物·地點·事物」為副標題,共展出廿五幅攝影作品,以視覺化的方式展現了文字所描述的旅途中點滴細節所蘊含的情感。根據兩位作者所說:「二零二五年初,我們踏上了前往東帝汶的旅程。對我們其中一位來說,這是尋根之旅,是與親人擁抱,是甜蜜而脆弱的回憶重現。」對另一半來說,這就像走進一本歷史書,感受著未知的熱情。 「這次旅行讓我得以近距離地一窺東帝汶,並深受啟發。看似迥然不同的視角交匯在一起,為這個美麗小國的人文風貌帶來了全新的視角,」這對旅行二人組在宣言中寫道。Cristiana Figueiredo補充道:「在鏡頭背後,我見證了羞澀的舉止如何蛻變為熱情奔放的熱帶笑容,展現出親密而短暫的瞬間。我所遇到的風景,無論是在顛簸的道路上,透過車窗捕捉,還是在寧靜的時刻,雙腳埋在溫暖的沙灘上,聆聽著海浪拍打的聲音,都彷彿觸手可及。 根據Cristiana Figueiredo的自傳所述,她的人生如同一幅橫跨三大洲的織錦。她出生於安哥拉,在葡萄牙度過了成長的歲月。放學後安靜的午後,翻閱父母的藝術百科全書激發了她對藝術的熱情。這份早期的迷戀激勵她修讀了幾門藝術史、素描和油畫的短期課程,並投身於攝影事業,為她的創作之旅奠定了基礎。在波爾圖大學獲得社會學本科學位後,她來到了澳門。在過去的廿三年裡,她是一位在澳門從事餐飲業的企業家,專注於平面設計、品牌建立和室內設計。近年來,Cristiana Figueiredo成為了一名全職視覺創作者,探索各種媒介,不斷捕捉周圍的世界,並透過鏡頭、畫筆和電腦重新構想。 Bibi Ain 的人生則交織在三個國家之間:東帝汶、澳洲和中國。他出生於東帝汶,在澳洲度過了成長的歲月。他曾就讀於藝術、藝術史、影視、英語和義大利語文學、建築、工商管理,以及旅遊管理。過去三十年,他一直擔任外交官,服務祖國。他的藝名「比比·艾因」(Bibi Ain)源自於德頓語中的「bibi」(山羊)和「ain」(腳)。 「就像一隻熱情奔放的小山羊,四處跳躍,尋找新的冒險,我的家人給我起了這個綽號,以體現我的旅行癖,」他解釋道。 展品將展至二零二五年八月二日。 入場免費。...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孜孜而行 – 2025.07.08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七月八日(星期二)下午六時卅分為伍淑珍繪畫作品展揭幕,展覽主題為《孜孜而行》。 伍淑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藝術家,二零一七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繪畫系,二零一三年獲得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展覽由皇家藝術委員會、澳門青年美術協會和澳門美術協會共同舉辦,展出20幅油畫、壓克力畫、數位繪畫和拼貼畫作品,由伍淑珍的多年好友梁倩婷精心挑選。伍淑珍的畫作展現了她作為藝術家、教師和母親的多重身分。透過她的筆觸,「我們不僅能深入了解她的人生故事,還能更深刻地理解現代女性的力量和韌性,」策展人兼教師說。 根據藝術家本人所說,“我是一位母親、一位女兒、一位教師,最重要的是,一位家庭主婦。我屬於工人階級,但我也是一位畫家。像社會上的許多人一樣,我身兼數職,努力承擔各自帶來的責任。這種負擔有時令人難以承受,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事情不能更簡單一些?” 正因如此,“對我來說,是一個避難所”。 她說,這種自我再生的過程是「恢復理智的一種方式」。 「我把藝術當作一種消化的方式,用繪畫來尋找平靜。」伍淑珍補充道:「《愛的旅程》系列記錄了我的母性,這也是本次展覽的主題。《我們需要休息》則反映了我對澳門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局限性的理解。」她總結道:「我相信我的畫作比我的全球化文字更能致力於教育世界。 二零一六年至二零二一年,她旅居美國,並與當地藝術協會合作舉辦聯展。 二零二一年回澳後創辦了NUMBER FIVE STUDIO工作室,專注於油畫、壓克力畫和水彩畫創作。他的作品曾入選多個展覽和比賽,包括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廣東綜合材料繪畫調查展、Hiii國際插畫比賽等。 展覽將至二零二五年七月十九日。 入場免費。 萬物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方寸乾坤 – 2025.06.24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六月廿四日(週二)下午六時卅分舉辦新聞《方寸乾坤》陳軒志鋼筆畫個人畫展開幕典禮。今次將呈現藝術家陳軒志在二零一七年至二零二五年間遊歷並銘記的風景名勝和景點,並以此為靈感創作的創作。 是次將展出二百四十五件作品,其中包括五十六幅幅素描和一百八十九幅明信片大小的速寫。作品匯集了陳軒志近年來對所到之處的視覺與情感印記,有如留予後世之信息。雖然這些作品大多描繪的是澳門的街道、建築、街角、細節和記憶,但同時也展現了中國內地及其他都市(成都、佛山、斗門、哈爾濱和北京)、台灣、日本、德國、瑞士、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風景。 展覽序言寫道:“在明信片大小的紙上勾勒出一個三維的視覺世界,從小處看去,大處可見。在有限的空間裡,他交織線條與色彩,創造出一個無限而迷人的視覺世界”。 陳軒志出生於外國,幼年隨家人移居澳門,並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定居。他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精通中文(普通話和粵語)、葡萄牙語和英語,同時致力於葡中語言文化的研究以及法律研究和教學。作為一名業餘藝術家,他熱愛繪畫,自幼便對用鋼筆細畫。 對作者而言,“繪畫是一種主觀的自信,能夠勾勒世界或呈現特定的場景”,而這種自信取決於許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因此,“每幅畫作都是自我挑戰”,尋求平衡,而“每一次挑戰都可能是對生命的沉思!繪畫實踐與法的活動,分別蘊含著感性和理性,但又兼具包容性和可融合性”,他總結道。 展覽期將開放至二零二五年七月五日。 入場免費。 萬勿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nggallery id=1578] ....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蛻變 – 2025.06.11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六月十一日(星期三)下午六點在官樂怡基金會畫廊舉辦《蛻變》 露施雅個人作品展,回顧其藝術生涯,展出其涵蓋不同藝術流派的作品及構圖。 此次展覽是「六月葡萄牙月」慶祝活動的一部分。 《蛻變》匯集了四十件作品,融合了多種藝術表達方式和美學,例如雕刻、攝影、裝置、繪畫和陶瓷。露西亞·萊莫斯運用有機材料,以她畢生探索和學習的不同語言和形式,賦予其藝術理念和意義,如今她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時間去探索。這次展覽源於「我經歷的轉變以及對澳門這個物理空間的個人視覺觀察——我允許自己被浸染,卻從未停止實踐葡萄牙身份認同,以此作為對四十年前離開的這片土地的歸屬感。」這位藝術家最近從她於二零零三年八月創立的「創意澳門」計畫中退休。 據她所說,此次面向公眾展出的回顧展“也代表著個人身份建構與成熟的共生關係,這種共生關係源於我適應和融入新地方的蛻變。藝術和藝術創作過程尋求將人類與自然及其周圍世界融合和連接的方式。” 露西亞的職業生涯橫跨多個藝術和美學領域,始於二零零一年獲得藝術管理文憑。後來,她創立了創意產業中心——創意澳門,並擔任其協調人超過廿年,並創辦了澳門國際短片電影節。他曾參與澳門及其他地方的五十多次聯展,作品屢獲殊榮,藝術語言豐富多元。自二零零二年以來,他曾在柏克萊、庫里蒂巴、里斯本、澳門、蒙扎、巴勒莫、波爾圖、薩爾斯堡和上海等地舉辦個人黑白攝影作品展。 本次展覽将展至二零二五年六月廿一日。 免費入場。 萬勿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靈蛇奇緣 . 追夢前行 – 2025.05.27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五月廿七日下午五時卅分舉行《靈蛇奇緣 . 追夢前行》學員藝術作品展之開幕典禮。該活動由澳門展智服務協會(MAIDS,前身為澳門弱智人士協會)每年舉辦,旨在與公眾分享患有自閉症和其他發展障礙的年輕人在作品中所展現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作品展匯集啟智學校、啟智早期訓練中心、啟康中心、啟能中心及心明治小食店學童和學員創作,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成員創作共卅幅色彩繽紛的藝術作品。藝術展總是會舉辦內部競賽,今年的主題是“我有朋友”,旨在挑戰參與者的思維,為 MAIDS 吉祥物“智仔”尋找夥伴,共有 五十二位參與者,獲獎者將在頒獎典禮上獲得獎品。 主要展覽包括繪畫、素描、拼貼和手工藝品,這些作品是該會會員透過藝術進行驗證的計畫的成果,旨在證明其交流潛力、激發個人自我認知的能力以及挑戰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年輕人所面臨的困難、恥辱和偏見的能力。今年比賽的參賽年齡範圍擴大,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參與比賽。 該機構成立於一九八六年,提供早期介入服務、特殊教育和日間教學活動中心,並為智障人士提供就業支援服務。同時,MAIDS 鼓勵學習手工藝,作為透過自我表達來培養情感和行為技能的一種方式。這些工作坊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了操縱材料的機會,透過替代的溝通方式激發探索,讓他們對創造性環境有一種控制感。 透過支持和激勵自由的藝術創作空間,與該計畫相關的學校和中心能夠關注這些學生在個人表達、社會機會改善、自尊心增強、幸福感和快樂方面的成長。 該會表示,這些感受有助於她們的心理健康和有尊嚴的生活體驗。 展期將至二零二五年六月七日。 入場免費。 萬勿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逆著光 – 2025.05.20

官樂怡基金會將於5月20日(週二)下午6時舉行新書發表會暨回顧展,以2014年上映的同名得獎短片《逆著光》為契機,回顧十年來推動精神健康的奮鬥歷程。短片由澳門民康精神健康促進會(MPMHPA)共同主辦。 新書發表會暨回顧展展出約80張大小不一的照片,包括電影《逆著光》拍攝的精彩時刻、過去十年社區義工的服務細節,以及一些被遺忘的照片,記錄了他們參與協會為受影響人士、他們的家人、朋友和整個社會所做的重要工作。 原片長48分鐘,以寫實的故事,反映了精神病患在社區(鄰裡、學校等)以及家庭關係等環境中所面臨的歧視與困境。 根據澳門民康精神健康促進會介紹,「編劇兼導演余志雲講述了主人公阿森的故事,他因逆境患上精神疾病,但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在康復期間,他努力尋找就業機會。」 該片已在澳門多所學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會議上放映,成為探討這一問題和社會污名的切入點,取得了澳門多所學校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的會議上成果,成為探討這一問題和社會污名的切入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觀眾,觸動了觀眾並令人矚目的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觀眾並觸動了觀眾。 「經過三年的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澳門市民的幸福指數有所下降。澳門民康精神健康促進會希望向澳門市民展示那些在困境中努力奮鬥並取得成果的真實故事。」他們進一步表示。 同時官樂怡基金會將於5月22日(週四)下午2:30舉辦一場研討會,探討精神疾病、首部電影《迎向光明》十年後對當地居民的影響、MPMHPA推廣和提高公眾意識的項目,以及專家和的寶貴工作。 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5月24日(週六)。 入場免費。 萬勿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2025.05.22 – Facing Light Symposium  ...
Continue Reading »
展覽

複調 – 2025.05.08

《複調》. 顧躍與博士生藝術展將於五月八日(星期四)晚上六時卅分在官樂怡基金會畫廊舉行開幕儀式。展覽由官樂怡基金會與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聯合主辦,並得到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及澳門霍英東基金會的支持。 展覽以“複調”為核心理念,通過多元媒介的碰撞與思想共振,呈現了一場跨越傳統與當代、物質與數字、在地性與全球化的視覺盛宴。集結呈獻顧躍教授及其六位博士生羅塑、朱兆輝、王孔鑌、丁松、郭偉偉、魏東升的作品近二十餘件,涵蓋裝置、油畫、漆畫、沙畫、工筆畫等多種形式,展現了澳門作為文化交匯地的獨特藝術生態。 “複調”源於音樂術語,指多聲部的對立與共生。策展人將這一概念引入視覺藝術,探討媒介裂變下的意義重構。展覽序言提出:“藝術的使命在於制造認知眩暈”,通過傳統工藝與新媒體的博弈、在地文化基因與全球議題的交織,打破線性敘事,邀請觀眾在“眩光與殘影的裂隙間校准認知”。顧躍教授作為學術引領者,其作品與研究方向貫穿展覽主線,其博士生們的創作則從個體經驗出發,回應數字資本時代下的身份、時間、記憶等命題,形成多聲部的思想共振。 本次展覽不僅是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場關於藝術本體的思辨實驗。策展團隊表示:“在澳門這片文化疊層之地,‘複調’試圖以藝術為棱鏡,折射出多重現實的共生可能。” 開幕式將特別設置沙畫表演環節,由黃河沙藝非遺傳承人,山東省沙畫藝術協會主席郭偉偉,以澳門金沙為媒材,在抒情音樂的烘托下,演繹澳門的現代地標與歷史底蘊。透過沙粒流轉串聯起城市的多元文化基因,呼應展覽“複調”主題,為觀眾帶來視覺與哲思的雙重震撼。 展期將至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七日。 入場免費。 萬勿錯過! 為澳門,無私奉獻,精益求精!      ...
Continue Reading »
1 2 26